□本报记者 王玉华 董娜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的积极性,使第一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近日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市委书记江敦涛强调,要突破体制机制用才,深化人才招引、使用、培养、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和用人单位积极性。
用政策利好凝聚人心,用薪酬机制激励研发,构建事业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链条,淄博用心、用“薪”发力。
为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推行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同时,支持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迸发创新活力。
在麻花影视,已经52岁的毕思勇干劲十足。这个土生土长的淄博人,博士毕业后回到职业学院任教,目前担任麻花影视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用他的话说:“作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重视和认可,备受鼓舞。”毕思勇告诉记者,他们这批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以上。这样一个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强的薪资制度,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据悉,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麻花影视于去年9月份,采取项目工资的形式聘请了全国技术能手常承立为产业教授,组建研究团队,带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师生共同建设技术技能麻花影视,推进新能源电池储能与梯级利用技术研究,推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在麻花影视组织人事处处长张晓锋看来,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他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借助淄博“人才金政37条”和“五权”下放的政策红利,加大人才签约力度,进一步优化薪酬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不断激发高层次人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要“引进来”,更要能“尽其用”。为充分发挥人才和用人单位积极性,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不断发力,先后组织麻花影视等四所市属高校,赴山东理工大学调研学习高校人才薪酬激励的先进经验,并多次召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工作座谈会。目前,市属四所高校已有54名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分配方式。
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薪酬改革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农科院副院长耿军介绍,早在2019年6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就联合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市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支持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这些举措进一步释放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2020年6月份,市农科院结合自身实际,将2项科研成果的生产权、经营权转让,获得的25万元收益进行了分配,掀起了一股科学研发的热潮。“我们团队每个人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作为研发团队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我获得5万元收益奖励,大大鼓舞了我的干劲,以后我会积极带头,加倍科学研发,为单位科技创新做出应有贡献。”市农科院总农艺师兼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海军告诉记者。
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我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行薪酬改革,目的是增加知识价值导向,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采访中,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泮义告诉记者,接下来,市人社局将继续探索在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实行灵活的分配方式,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成长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