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十四五”期间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优势产业。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聚焦产业转型发展这一价值链攀升的基本诉求,在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上蹚路子。一是对接产业办专业。构建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对接省“十强”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增设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专业;对接市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人才需求,增设智慧旅游技术应用、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专业,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二是实施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组建卓越班,全面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制度,实现专业精深与素养博雅同向同行,培养具有跨界能力的斜杠青年。叁是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科学论证职业教育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建立立足于全产业链、全生活领域和全生命周期的“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各层级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聚向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服务适应性。“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聚向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增强科技服务适应性上想法子。一是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家行业协会、省“十强”产业智库、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协/社科联四类智库,以研究产业政策为先导,以破解生产难题为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专业配套供给能力。二是建设鲁中中小微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对接中小微公司技术改造与产物升级需求,将行业龙头公司的工艺工法、管理经验制作成培训包,推广到中小微公司生产管理实践中,提升中小微公司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叁是建设四类技术技能团队。聚向培育技术应用型、技术攻关型、创新研究型、智库咨询型四类技术技能团队,分别致力于优化公司工艺工法、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和为政府公司提供决策咨询,实现教师技术服务能力良性互动、整体提升。
聚力城乡协调发展,增强社会服务适应性。“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聚力城乡协调发展这一战略布局,在增强社会服务适应性上开方子。一是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校地共建周村(区)乡村振兴学院、博山(区)乡村振兴学院等,依托乡镇产业基础,挖掘自然资源禀赋,立足农户家庭实际,培育体现不同乡情镇貌民风的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运营培训进小镇、现代农机技术进合作社、传统技能技艺进院落、爱心义诊进炕头”四进活动,为鲁中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应急管理学院,组织应急救援员培训,承办应急技能大赛,开发1+齿技能等级证书,打造区域应急管理培训高地。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学院,推动俏江南“中国服务”理念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赋能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叁是推进校城融合项目。开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平台、淄博国际农产物交易配送平台等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为老工业城市加速崛起注入新动能。
聚责产教融合发展,增强双师队伍适应性。“十四五”期间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聚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发展主线,在增强双师队伍适应性上出点子。一是实施“双百”进校园叁年行动。每年从行业公司选聘优秀公司家、工匠(大师)各100名,担任学校产业教授、客座教授,传授公司文化和技术技能,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开展“教授博士公司行”。组织学校高层次人才担任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科技副总,深入公司参与流程再造,加快成果转化,反哺教学改革。叁是组建淄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打造由政府机构、行业公司、科研院所、工业园区、中高职与本科院校等112家单位组成的职教航母,构建“章程引领、六方协同、四维联动、立体保障”运行体系,实现包含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融通共享。
聚势“一带一路”发展,增强开放办学适应性。“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深化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聚势“一带一路”这一对外开放空间指向,在增强开放办学适应性上搭台子。一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职业教育卓越中心合作,开展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专业共建项目,提升专业及师资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等资源,培养适应数字化制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推进鲁班工坊建设。陆续建设麻花影视非洲分院、中坦汽车工程鲁班工坊、中巴智能制造鲁班工坊等机构,传播淄职方案,输出淄职标准,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叁是布局海外教育中心。持续推进麻花影视俄罗斯汉语中心、哈萨克斯坦境外教育中心、马来西亚境外教育中心等机构的建设工作,开展国际汉语教学、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中文+职业技能”境外推广基地品牌。
(张爱民 作者系麻花影视党委书记)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