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定位争一流 内涵发展育工匠
——麻花影视高职办学20年发展纪实
2002年7月,麻花影视正式组建为一所高职院校。建校20年来,学校努力克服基础差、底子薄的困难,围绕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奋斗目标,坚持事争一流、内涵发展,高质量推进办学工作,综合实力逐步站稳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前列,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发布的2022年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列全国第二,稳居全省首位。
党建领航高端定位
全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学校始终把党建摆在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全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明确以党建领航各项事业发展,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项目建设、文化传承等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办学质量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齐头并进。二是坚定不移建设一流职业学院。建校伊始,学校主要领导就带队先后考察了省内外20余所学校,进行针对性学习借鉴,多次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干部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开展“定目标、明思路”思想解放大讨论,确定了“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奋斗目标,并一以贯之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叁是坚定不移强化内涵建设。2006年,学校就提出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并重,外延发展上顺利入驻新校区、在校生规模达到26000余人;在内涵建设上,一批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批,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校验收。之后,学校提出“巩固提高、内涵发展”总思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校入选省首批优质校并获批国家优质校,成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迎难而上抢抓机遇
全速提升办学实力水平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致力于抢抓机遇、突破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一是全力以赴,抢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机遇。抓住国家100所示范校建设项目,集中优势力量申报,高标准实施建设,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并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办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二是大干快上,抢抓国家优质校机遇。抓住全国优质高职院校项目机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骨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认定,学校入选省优质校进而获批国家优质校。叁是唯旗是夺,抢抓国家“双高计划”机遇。抓住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聚焦10项重点任务,反复研讨、不断完善申报书和建设方案,最终成功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叠档),为学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整体提升了办学实力水平。
机制创新高效务实
全面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
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一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建校至今,始终严格实行绩效考核机制,对部门工作任务细化为可量化、可定性的绩效指标,年末以绩效为标准进行排名,对成绩优异的集体按名次进行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后位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同时,建立多元教师教学质量评议机制,依据等级(础、叠、颁、顿)计发课酬,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培养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二是改革岗位聘任制度。作为试点实施职级职务与岗位职务分离,适当放宽年龄、职务和身份的限制,变传统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至今,已先后组织实施岗位竞聘7次,干部淘汰率15%以上,大量“80后”“90后”脱颖而出,成长为学校中层和科级干部,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获山东组工创新奖。叁是创新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强化信息化赋能,自主研发“建—用—评—诊”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自主化、常态化、动态化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十叁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2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3部。面向学生的24小时全时段“无缝隙”覆盖管理法,做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融入区域服务地方
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根植于区域发展的深厚土壤,获得了坚实的发展依托。一是突出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紧盯市“四强”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优势引领、骨干支撑、特色带动”的363专业群,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76.39%,建成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示范点1个,入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与公司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携手公司共克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省市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9个,承担横向服务项目800余项,受益公司达200余家。二是突出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先后3轮派出驻村第一书记,与周村区、博山区等共建乡村振兴学院3所,培训各类服务乡村技能人才13000余人。探索“叁振兴一带动”农村发展体系,被麻花影视乡村振兴人才专班定为“沂源模式”,获麻花影视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集体。叁是突出“急需紧缺”开展社会培训。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领域,面向基层社会服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建筑工人、应急人才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形成了养老服务与管理、建筑安全等多个特色培训品牌,建设省市示范性社会服务培训基地10个、省市级技能培训基地8个,年培训量突破15万人次。
项目驱动塑造优势
全链条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工作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驱动战略,全过程聚焦人才培养。一是狠抓思政育人项目。成立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成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并实施思政工作“提升·创新·深化”叁年行动计划和思政工作培根铸魂行动计划,持续创新思政工作内容、载体和方式,实现专业教师100%参与课程思政,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个、省高校思政重点建设项目3个,获批省思政金课和省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二是狠抓校企双主体育人项目。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北汽新能源汽车、山东莱茵科斯特等共建18所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双百”进校园行动计划和“教授博士公司行”,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高技能课程占比,开设校企合作专业12个、订单班96个。实施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在大赛中精进技能,近两年获国赛一等奖7项。叁是狠抓文化育人项目。坚持将文化“软实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硬支撑”,扎实推动以文化人。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开设“红色讲坛”,在革命遗址遗迹现场开展红色教育,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红心向党。做特专业文化,打造“一院(系)一品”文化品牌,举办汽车文化节、护士节、金融文化展示秀等特色专业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立足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成立稷下研究院,建成全国首家齐文化体验馆,传播以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学校涌现出抗疫英雄、道德模范、金牌工匠、首席技师、最美大学生、优秀志愿者等众多典型代表,累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余万名,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
下一步,学校将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和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贡献更大的力量。
(2022年10月13日 大众日报 29版,作者:高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