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与高校文化品牌建设
开展齐文化礼义廉耻“四维”入学教育
举办稷下论坛——齐文化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开发《齐文化通俗读本》校本教材
□麻花影视稷下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森 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姜淑红
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核心价值缺失、品牌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较早产生的独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淄博作为先秦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浓厚的齐文化底蕴,在这块热土上诞生的伟大作品,如《六韬》《管子》《晏子春秋》《考工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天文星占》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无穷智慧,它们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为当代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和营养。
文化塑魂 精神之根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民丰衣足食之后,国家就积极地教育引导,让人民知节达礼、知荣识辱,强调在经济繁荣发展和百姓富裕基础上对人民施以礼仪教化。物质富足是礼节荣辱的必要条件,但礼节荣辱不会在丰衣足食之后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国家有意识地教育引导,《管子》多处讲述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人们的心灵引导、净化和培育迫在眉睫。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一些错误思想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到高校校园,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得不少文化活动的开展重娱乐而轻思想,优秀文化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麻花影视(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品牌的打造,强调“一所院校要有灵魂,必须要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要积极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让文化品牌内涵深入人心,由里及外影响师生的言行,成为成就学院百年发展的沃土。”传承和发扬齐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在重视知识传导的前提下,着重强调文化的浸润。一是开设《齐文化今读》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通过对齐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髓魅力,并进一步将齐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修养、气质内涵,为学生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开展新生入学“四维”(礼义廉耻)教育,实现美德教育常态化、全覆盖,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叁是学校官微公众号开辟《齐文化与学院精神》《齐文化与工匠精神》专栏,校报开辟“齐文化茶座”专栏,发表齐文化系列相关文章,诸如《学院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价值》《齐文化的机遇意识与逐梦精神》《“轮扁斫轮”与工匠精神》等,探究齐文化与校园文化发展的渊源。四是借助主流媒体平台扩大齐文化与学校文化品牌影响力,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从成语典故管窥齐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齐文化的君子人格》《桓管君臣处世之启示》等文章,为修身齐家治国提供传统文化智慧。
学校传承和发扬齐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努力在校园中塑造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追求精思善为、精工细作,以德为本、德技并修,教师崇尚精心施教、精致育人,以德立教、德技双馨,行政教辅人员注重精细管理、精诚服务,敬业为旨、专注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核心素养 育人为本
《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接续、繁衍、传承。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精神核心即是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其使命。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发展。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的客观需求,高校要主动迎接新挑战,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培养更多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牢记这一使命,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个体成长诉求、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叁个维度,研究制定了包含基本知识、职业素养、行为能力、道德规范4个一级指标和科学知识、革故鼎新等15个二级指标的文化素养评价指标。通过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齐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建设“专兼结合、跨界融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库,一方面加大对校内具备传统文化教育专长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推荐自荐、专家遴选、学校审核,组建跨系院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面向政府、高校、公司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公司负责人等担任客座教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指导项目申报、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带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通过“稷下论坛”“稷下学术沙龙”“齐思读书沙龙”等平台,传统文化教师定期开展文化、学术和业务交流,保证思想和科研水平的前沿前瞻性,并通过交流碰撞,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指导业务实践和教学。叁是专门培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大学生社团——稷下学社,由来自各系院的1000余名传统文化“发烧友”组成,在校园里举办齐文化普及月、“稷下故事汇”“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利用假期开展齐文化推广,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四是建设全国高校首个“齐文化体验馆”,逐步将其打造成为面向公众宣传普及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融合3顿投射等现代科技,将齐文化与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以更加鲜活形象的方式,让“齐地匠心”校园品格浸润青年人的心田。五是成立校园品牌文化宣讲工作室,主体由学生构成,宣讲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品牌文化、系院专业文化和区域传统文化等,讲好“淄职故事”。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学校传承和发扬齐文化,让齐文化的思想精华引领学生建构完善的核心素养,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从而将齐文化精华融入日常言行和日常生活中,成为可以效仿、薪火相传的“基因”。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砥砺前行、奋斗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人生。
注重内涵 突出特色
《管子·形势》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学校构建“齐地匠心”文化品牌时,特别注重齐文化内涵的挖掘,并结合学校实际,突出专业特色。一是将齐文化中工者重“精”、商者重“信”、医者重“仁”的传统理念,融入学校各专业(群)建设中,让工科学生求“精”,让商科学生守“信”,让医科学生讲“仁”,让全校学生明“礼”,共同打造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文化,有力助推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二是开发“文化+专业”齐文化选修课程。深入挖掘齐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与学校各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发《齐文化与旅游》《齐地工商文化》《齐地中医药文化》等10余门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打造齐文化“课程超市”,涵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叁是探索建立“制度、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的五维保障体系,为“齐地匠心”文化品牌打造保驾护航。成立齐文化传统美德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及系院两级实施齐文化传统美德育人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齐文化传统美德育人建设资金需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齐文化传统美德育人氛围。
《考工记》中的“国工”讲求 “巧者和之”“和则安”,突出了巧工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管子》倡导发展商贸,吸引外资,重信守诺;齐派医学崇尚医德,医者仁心。无不从“人”和“生命”的角度出发,强调把细节做到极致,讲求技术为人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对人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入微。学校将这些齐文化精神理念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成功打造“齐地匠心”校园文化品牌,在更好地支撑学校“双高”建设的同时,服务淄博文化名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并为淄博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本文系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齐文化‘一体两翼叁主线’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