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我主编的教材《市场营销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进入9月,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高钰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教材的销售情况很好。同时,2006年教育部要评审“十一五”规划教材,《市场营销学》很有竞争力,她建议我做好准备积极争取。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怎么才能争取评上呢?之后,我多次打电话向高老师咨询,她帮我想了一个办法:争取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化工社以修订教材申报,高教社以新编教材申报,两者互不冲突,并且高教社隶属于教育部,政策信息等掌握更全面、更具指导性,沟通起来也更方便。
2005年11月,我去了北京,通过当时正在教育部帮忙的学院团委书记张成山,联系到了高教社经管分社的社长梁琪。梁老师非常热情,中午执意请我们 在得月楼吃地道的北京烤鸭。谁也没想到,这顿饭就我们三个人,竟然吃了三个多小时!当时我是带着笔记本电脑去的,我把自己所积累的市场营销方面的教学资料 给梁老师演示了一下,梁老师看了不住地点头,说没想到一门课程能积累这么多的资料。她当即表示会安排专人跟我联系,按照高教社的最新编写体例编写样章,进 行申报。当时,梁老师还特别提了两点建议:一是PPT做得还不行,属于典型的书本搬家,需要再改进;二是可以以申报“十一五”规划教材为契机,筹划建设申 报精品课程,而且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十万元的立项经费。
精品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当时学院也还没有精品课程。回到学院后,我立即着手搜集有关精品课程的信息,观摩了当时所有能找到的精品课程 建设网站,特别是市场营销方面的,理清了思路,也坚定了申报的信念。学院领导得知后也很高兴,非常支持。12月份,我在系里给骨干教师们做了一次有关精品 课程建设的汇报,算是正式启动了《市场营销》精品课程的建设。
真正的建设是从2006年寒假开始的。分配任务、明确职责、制定项目完成时间表、与市电视台确定录像时间、同软件公司沟通课程网站整体设计制作等 等,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记得2006年“五一”七天假期,当时的系主任袁长明,还有王瑜、张长学、巩象忠、白雪、崔子龙、刘萌、刘媛媛等老师全部都在机 房加班,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辛苦终于有了回报,《市场营销》被评为了山东省精品课程,并推荐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老师们很是兴奋,接下来的整个暑假基本上都在加班加点,对课程 内容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我则北上大连、北京、天津,南下上海、长沙、株洲,多方请教本专业的专家,请他们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专家们大都是本科院校管 理学方面的佼佼者,或者是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学识让人敬佩。通过交流,我受益匪浅。很多专家也对我们学院、对我们的《市场营销》课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也有专家并不认同,甚至持否定态度,让人一开始感觉“很受伤”。但我也站在专家的角度仔细地思考,分析他不认同的原因,再找不足,同样转化为课程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动能。
眼看事情进展顺利,但有一件事却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那年暑假,父亲因心脑血管病在上海光华医院住院,我去上海交通大学拜访专家的时候顺便去看望 他。我到紫霞阁小饭店给老人买馄饨,大街上放的满是周杰伦的《菊花台》。没成想,四十天后,老父亲便与世长辞了,上海一面竟是永别。记忆中,2006年正 好赶上学院迎接评估,老师们几乎没有休过双休和节假日,父亲在国庆节期间出殡,我请了一天假,没有去加班。“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你的影子剪不 断,独留我孤单神伤”。2006年的暑假,让我永远难忘。
有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加上老师们的努力,再得到专家的点拨,《市场营销学》仿佛插上了翅膀,一飞冲天:先是8月,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 五”规划教材;紧接着便是11月,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学院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和喜悦中,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
好事不断。转过年来的10月,课程的教学软件在全国第七届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三等奖;2008年9月《市场营销学》教材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 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中仅有10%当选);同年10月,市场营销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6月,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又被评为省级教学团 队……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弹指一挥间,这竟是八年前的事了。现在,学院的各类高水平成果如雨后春笋,芝麻开花。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想起来,当时的努力和坚持,依然激励着现在的我们,为了明天去努力奋斗。(工商管理学院 毕思勇)
责任编辑:陈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