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 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教务处&苍产蝉辫;白坤海
信息化是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达成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支撑和手段,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成为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启动的新一轮优质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项目,目的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线课程在服务于在线教学的同时需要用于本校的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实践。这也是认定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的重要指标。
一、教学信息化发展定位
以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突破点,通过信息化建设与深度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在教学方面,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核心的多元混合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形成,适应师生创新发展,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事事学习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全面建成;在学生方面,养成健康、自律的信息化、个性化学习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具备;在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创新学校管理和服务模式,推进学管理和组织变革取得成效,基本实现学校管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十叁五”规划》精神,围绕学院“两个深入”和“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机制创新为保障,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环境、深入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职业能力,加快推进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智慧校园,推进学院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叁、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完成学院、专业和课程叁个层面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方案,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综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等信息技术,系统设计线上、线下等教学环节,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良性循环,形成教学、诊断、监管、反馈和改进的闭环。
以实现过程性采集为主要目的,通过建立起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系统,智能化地完成对课程的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和课堂画像;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差异进行识别,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路径随着学生的能力不同而进行自适应的调整。
1.改革教学内容
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相关职业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细致、系统的分析,确定课程主要教学模块;对每个模块的知识进行任务划分,确定利于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知识单元及实践活动。知识单元的设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求,并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在线课程教学方案,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学法的指导。
2.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两个环节。基于专业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对支持整个混合式教学开展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与整合。依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对知识实施重构,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用于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知识结构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加以界定。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微化设计,构建基于知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增强知识内容的弹性。对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设计完善的学生分组策略、网络交互策略及其评价策略等。
3.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课前感知学习、课堂深入学习与应用提升学习叁个阶段分别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叁个阶段中,通过线上、课堂、实训室教学环境的混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方式的混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实体资源的混合及其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交互策略的混合,实现教学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整个教学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平台的支持下,实现良好的衔接与优化。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全方位、客观公正的考察与反馈。形成性评价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得出学生线上知识学习的参与进度、同伴协作交流的活跃程度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评价数据。同时,还要参考学生在课堂和实训学习实践过程中实际表现。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总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开展的结构化考评,主要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成绩、实训环节成绩等的评定。
5.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师管理规范》等文件内容,将新形态课堂建设作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制定《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施意见》、《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工作方案》、《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评价办法》、《混合的课程式教学改革课程标准制定办法》等文件,重点关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编制、考核体系构建、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教学环节,并分别构建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形成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
四、不断完善课程开发与评价环节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线上自学,并根据课程平台反馈的学习情况遴选教师参加后续阶段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掌握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改革试点课程设计、线上课程搭建与教学实施;建成院级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教学改革示范和辐射效应,推进学院混合式教学改革及新形态课堂建设。
学院通过制定课程开发参考标准,规范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课程开发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诊断评价)、教学设计(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在线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前环节、课堂环节、课后环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部组成;学院通过制课程实施评价标准,规范课评价的主要环节。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
各系(院)可根据学院课程开发与评价办法,制订本部门课程实施办法,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强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保障
在认真总结提升近年来学院在线(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混合教学实施的保障和运行机制,为混合式教学从试点到全院展开实施提供制度、团队、技术、基础条件等全方位的保障,提升线上课程开发质量,保障线下实施条件,完善新模式下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发展。建设应用导向的校本数据中心和资源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课程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和课堂画像。